·中國專用汽車之都 政府定點采購單位
·環衛車、環衛設備及專用汽車生產基地
銷售經理:王翔
王經理
姚經理
鮑經理
傳真號碼:
企業郵箱:
風雨兼程五十年 江淮汽車前世今生
江淮汽車作為國內一家歷史悠久的汽車制造企業,從1964年至今已經悄然走過50年的歷史,從前身“巢湖汽車配件廠”開始就靠著自身的不斷努力艱苦奮斗,以及過硬的產品質量為江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一路走來發展成為中國著名的汽車制造企業。那么江淮在這50年中又經歷了怎樣的艱辛坎坷發展歷程?本篇文章就為您詳細講述江淮的前世今生。
● 江淮汽車的前身巢湖汽配廠于1964年三月和安徽內燃機廠合并后遷往合肥
江淮汽車制造廠的前身是巢湖汽車配件廠,建于1964年1月1日。同年3月與安徽省內燃機廠合并,隨后由巢縣遷往合肥,并為一汽解放和南汽躍進生產汽車零部件。兼營改裝SK644城市公交車和修理業務。
● 建廠初期為南汽生產發動機 積累技術為下一步汽車制造打下基礎
1965年11月,中國汽車工業總公司南京分公司和江淮簽訂了長期協作關系,開始生產躍進牌汽車發動機零部件,并試制NJ50A型發動機總成,1966年起承接了南京汽車制造廠的NJ50A型和NJ70A型汽油發動機的配套件生產,在此期間江淮利用自身技術優勢和較好的生產環境,大力更新技術和制造裝備,并在NJ50A發動機的基礎上自主設計試制HF270型汽油發動機。為江淮下一步汽車制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1968年參照躍進NJ130自行設計試制出2.5噸平頭載貨汽車HF130
為了發展汽車工業,1968年安徽省成立汽車小組,并于同年五月,參照躍進NJ130型2.5噸載貨汽車,設計試制出2.5噸平頭載貨汽車。1969年安徽省革委會生產指揮組確定該廠為汽車總裝廠,并下達生產任務,當年即生產汽車307輛,定名為江淮牌HF130輕型載貨汽車。在HF130的試制過程中,同步進行了各種檢查,實驗,改進,并拿出六輛新車分給省內留個縣進行平原和山區試用,并聽取用戶在使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意見,對其作出改動。
●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1969年江淮基于南汽NJ130的基礎上自行設計開發HF140
在HF130的試用和用戶實際使用過程中,都有反映FH130存在扭矩過小的問題,針對這個問題江淮于1969年,在HF270汽油發動機和HF130型汽車的基礎上,設計制造出120馬力頂置氣門的F440型發動機和HF140型三噸載貨汽車,并進行了可靠性和各種性能試驗。是最大功率從HF130的80馬力/3600轉提高到HF140型120馬力/3300轉。最大扭矩由19公斤牛米/2200轉提高到31公斤牛米/1500-1700轉。
該車型較HF130型汽車在性能,裝載能力,造型方面均有所提高。1969年八月,兩輛樣車開赴北京匯報,國務院領導余秋里和一級部領導沈鴻分別乘坐和查看了汽車,并給予了好評和勉勵。1970年該車投入批量生產,年產1202輛,成為江淮第一代輕型汽車定型產品。
在當時,HF140型汽車各大總成,除后橋由合肥汽車配件廠生產和變速器由六安齒輪廠生產配套外,發動機,駕駛室,車架,車廂,前橋五大總成均有江淮自制,由此可見江淮當時研發制造能力之強。
● 針對HF140動力過大的情況 開發四噸卡車HF141 但因種種原因而夭折
對于現在中國卡車使用情況大部分人都會說是,典型的小馬拉大車,發動機動力與所拉貨物嚴重不匹配。而FH140在當時那個年代可絕對是大馬拉小車,120馬力31公斤牛米的技術參數,即使是放到現在也毫不遜色于同級別產品,以至于后來在浪費可恥的精神號召下,和在傾聽用戶反饋的實際情況后,江淮還專門開發了一款低功率版本的四噸車型FH141。
1971年至1974年江淮通過三年十輛樣車的設計實驗,改進再實驗,研制成功HF141型四噸重載貨汽車,該車最高時速高達90公里每小時,平均油耗21升百公里,樣式新穎,較同類車型先進,但在基本定型時由于當時的歷史背景和種種原因而中途夭折。令人惋惜,由于年代久遠小編翻閱了各種資料都沒查找到該車型的具體數據,十分遺憾。但是還有一張流傳于網絡上的照片能讓我們一睹它的芳容。
● 順應時代需求和氣改柴的浪潮 推出柴油車型HF142
到1980年國內的江淮HF140型3噸載貨汽車保有量已超過2萬輛。隨著當時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汽車載重量的不斷攀升,扭矩偏小的汽油機已經顯得力不從心,就是在那個時候中國也掀起了一股汽改柴的浪潮,于是江淮在HF140的基礎上選用上海,濰坊,蚌埠生產的495Q型柴油機推出了HF142、HF142A、HF142B等系列3噸柴油載貨汽車以滿足不同用戶的需要。
1987年江淮在原有底盤基礎上開發的FH142C型三噸汽車。當年江淮加入了解放汽車工業聯營公司(一汽集團),成為聯營公司內3噸載貨汽車定點生產廠,產品納入解放型譜。
● 1985年131系列開始生產
1985年江淮利用從南汽購入的第三代五十鈴ELF KS22駕駛室,在HF142的基礎上搭載自產的HFG427A1汽油機或揚柴495Q3,YT4102Q柴油機,于1986年7月推出了江淮牌HF131系列3噸載貨汽車,為了提高車架工藝水平,江淮斥資購買了一臺在當時非常先進的3000噸油壓機一臺,又先后購入800噸機械壓力機,龍門銑,導軌磨等大型設備,提高了車輛生產工藝,而這臺油壓機也為江淮進軍客車底盤領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1988年在引進國外技術前提下
自主生產HF640客車底盤結束了我國不能制造客車底盤的歷史
1988年中國汽車工業聯合會以(88)中汽技產字037號文件向江淮下達了試制HF640型客車底盤的任務,1989年又以汽技產字(89)004,005號文件下達試制要求,要求江淮加速該產品的試制。研制選用了日本五十鈴“N”系列,該系列具有結構先進,經濟性能好等優點。
江淮結合國內優秀資源,使用國內成熟先進的總成部件,車架設計為彎形貫通式縱梁,以便于客車車身布局。該底盤主要用于改裝非承載車身,中開門,高中低檔的各類客車。選用PXG436直列四缸汽油機和YZ4105Q柴油機作為動力,軸距3800毫米26-29個座位。主要技術指標和經濟指標達到八十年代國外同類產品的水品,結束我國不能制造客車底盤的歷史。至此江淮正式進軍國內客車底盤行業,并占據了主導地位。
● 率先在業內將氣剎車裝配在輕卡上 根結了國內輕卡制動效果差的問題
同時江淮還是國內第一個將氣剎裝備在輕卡產品上的企業,這一舉動在當時還引起了一陣風波,甚至還遭到了業內同行的爭議,大家對江淮的這種做法也是褒貶不一,主要是當時氣剎主要裝備在重型卡車上,裝在輕卡上不免給人一種殺雞焉用牛刀的感覺,由于氣剎的制動力過大,裝在輕卡上以后剎車時非常容易出現點頭現象,也被人詬病稱之為暴力剎車。但是,江淮的這一舉動卻大幅了提高了輕卡車輛的安全性,裝備了氣剎的輕卡制動距離相對較油剎大幅下降,最大程度的保證了車輛和人員的安全。降低了受到了維修人員和用戶的承認。
● 在當時油剎系統的不穩定讓很多司機十分頭疼 漏油經常發生
因為在當時受限于技術條件和加工能力,油剎系統中,至關重要的橡膠件和剎車油的質量,并不能達到技術要求標準,所以油剎的可靠性和制動能力就差強人意。在當時想要在油剎的基礎上降低制動距離不太現實,但是車輛和司機安全又容不得馬虎。而氣制動剎車正好能夠彌補油剎的不足還能降低維修難度和提高車輛安全性,權衡利弊,江淮最終選擇了氣剎。
● 1996年代號為HFC1061的江淮輕卡上市
憑借著扎實的質量和優秀的做工該車迅速火遍大江南北
在客車底盤領域不斷發力的同時,江淮也在不斷推動自己在輕卡領域的發展。1996年,江淮針對國內運輸環境和使用環境,推出了一款代號為(HFC1061)的輕卡。
這款車用司機群體的話來講就是,十分接地氣,上得了高速,跑得了爛路,能扛活毛病少,所以憑借著靚麗的外觀扎實的底盤設計和可靠的性能,這款車很快就紅遍了大江南北,成為當時國內能見度最高的輕卡品牌。
● 編后語
2014年正好是江淮建廠50年之際,回望過去50年里江淮的每一次變革,無疑都把握住了時代發展的脈搏。但我不認為這是江淮能夠走到今天的資本。支撐江淮走到今天的其實是務實的態度和“認賬”的精神,樂于去傾聽用戶的需求和意見,才能造出得到用戶肯定的車。正是這種“認賬”精神讓江淮從一個不知名的地方小企業一路走來不斷發展,最終成為中國著名的汽車制造企業(文/楊志華)